最新欺詐警告(於2023年4月更新)。如要了解更多資料及如何保障自己,請按

Investment Institute
投資主題

女性是帶動增長,改善亞洲人口結構的關鍵?


今年初,聯合國計算出印度人口將在4月達到14.25億 ─ 「追平及超越」中國內地。1

聯合國表示,印度的人口數目將在未來數十年持續增長,反觀中國的人口數目已經見頂,在2022年出現下降,在本世紀末更可能降至10億以下。

印度取代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固然將帶來重大影響。絕對數字固然重要,但內部人口變化也舉足輕重。在許多國家,工作年齡人口(15歲至64歲)的規模變化趨向明顯。

2018年至2030年期間,全球60歲及以上人口預期將增加42%至14億,較60歲以下人口的增長速度快五倍。到了2023年,60歲以上人口預期將佔全球人口16%2 ,其中亞洲是全球人口老化最快速的地區之一。工作年齡人口增長無疑正在減少。

整體而言,人口結構轉變包括勞動年齡人口在總人口所佔的比例先升後跌。初期增長是在生育率持續下降後發生,這降低了兒童和青少年在人口的比例。其後,勞動年齡人口相對規模下降,是由老人比例快速增長推動。

為解決這個問題,以影響生育率為目標的政策和計劃值得關注,但更迫切的可能是提高女性工人的參與率。值得留意的是女性勞動力參與率低,但不代表女性不想工作,而是在多數情況下,她們沒有加入正常勞動力的機會。結果令女性的技能和才能未有受到充分利用,未能盡量發揮女性和社會的全部經濟潛力。

就業和社會政策需要使婦女可以及願意生育,同時留在勞動市場,繼續發展自己的職業。其中可能包括提供兒童照顧補貼、產假和侍產假、稅務減免和支援性的企業框架等。

例如近年日本女性的就業率急升,部分原因是政府採取多項措施,包括擴大托兒設施和撤銷稅務限制等,但其比率仍低於許多發達經濟體。

在其他亞洲經濟體,如越南、中國內地和泰國,女性參與率相對較高,但在南亞地區,女性參與率仍然相當低。從這些數字看,如印度的女性勞動力參與率(目前低於20%)能夠提高至菲律賓的近44%,將可為經濟額外提供1.15億名工人 ─ 相當於日本和韓國勞動力的總和。

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教育、健康、工作、工資和政治參與的性別差距持續。從宏觀經濟層面看,女性教育是支撐經濟長遠增長的重點,而公平地看,教育是達致性別平等的關鍵。教育女孩和婦女可以推高工資;提高外出工作的可能性;降低母親和兒童死亡率;及改善健康和教育。這種影響不但左右到女性的一生,還會影響到後代的健康、教育和生產力。這與提高生產力有關;更高投資回報;更佳農業產量;及更利好的人口結構。

高等教育帶來的經濟增長形成了良性循環,支援在教育的持續投資,並將優勢擴大至人力資本和生產力。在金磚四國和「N11」國家,增加女性教育的投資可產生「增長溢價」,使GDP趨勢增長每年提高約0.2%。收窄就業的性別差距(這是擴大女性教育的潛在效果之一),或可在2030年前將人均收入增至達20%。3

教育面對雙重挑戰 ─ 首先是以公平和可持續方式擴大教育機會;其次是制定優質有效的學習方式。這個領域的進步和發展,取決於在國家和多邊層面,推行廣泛及全面的政策措施。但具有社會意識的投資者和公司可以發揮作用。最終,所有經濟活動均為人類行為的結果,而人類行為又會影響人類幸福 ─ 在此基礎上,ESG(環境、社會及管治)的社會因素,可以說是極其重要一環。

  • PGEgaHJlZj0iaHR0cHM6Ly93d3cudW4ub3JnL2RldmVsb3BtZW50L2Rlc2EvZHBhZC9wdWJsaWNhdGlvbi91bi1kZXNhLXBvbGljeS1icmllZi1uby0xNTMtaW5kaWEtb3ZlcnRha2VzLWNoaW5hLWFzLXRoZS13b3JsZHMtbW9zdC1wb3B1bG91cy1jb3VudHJ5LyM6fjp0ZXh0PUluJTIwQXByaWwlMjAyMDIzJTJDJTIwSW5kaWElMjdzJTIwcG9wdWxhdGlvbix0byUyMGdyb3clMjBmb3IlMjBzZXZlcmFsJTIwZGVjYWRlcyI+VU4gREVTQSBQb2xpY3kgQnJpZWYgTm8uIDE1MzogSW5kaWEgb3ZlcnRha2VzIENoaW5hIGFzIHRoZSB3b3JsZOKAmXMgbW9zdCBwb3B1bG91cyBjb3VudHJ5IHwgRGVwYXJ0bWVudCBvZiBFY29ub21pYyBhbmQgU29jaWFsIEFmZmFpcnM8L2E+
  • U291cmNlOiBVbml0ZWQgTmF0aW9ucywgRGVwYXJ0bWVudCBvZiBFY29ub21pYyBhbmQgU29jaWFsIEFmZmFpcnMsIFBvcHVsYXRpb24gRGl2aXNpb24gKDIwMTcpLiBNY0tpbnNleSBHbG9iYWwgSW5zdGl0dXRlLiBVcmJhbiBXb3JsZDogVGhlIEdsb2JhbCBDb25zdW1lcnMgdG8gV2F0Y2gsIEFwcmlsIDIwMTYuIDxhIGhyZWY9Imh0dHBzOi8vd3d3LnVuLm9yZy9lbi9kZXNhL2luZGlhLW92ZXJ0YWtlLWNoaW5hLXdvcmxkLW1vc3QtcG9wdWxvdXMtY291bnRyeS1hcHJpbC0yMDIzLXVuaXRlZC1uYXRpb25zLXByb2plY3RzIj5odHRwczovL3d3dy51bi5vcmcvZW4vZGVzYS9pbmRpYS1vdmVydGFrZS1jaGluYS13b3JsZC1tb3N0LXBvcHVsb3VzLWNvdW50cnktYXByaWwtMjAyMy11bml0ZWQtbmF0aW9ucy1wcm9qZWN0czwvYT4=
  • U291cmNlOiBHb2xkbWFuIFNhY2hzLCBHbG9iYWwgRWNvbm9taWNzIFBhcGVyIE5vOiAxNjQsIFdvbWVuIEhvbGQgVXAgSGFsZiB0aGUgU2t5LiBOb3RlOiBUaGUgQlJJQ3MgYXJlIEJyYXppbCwgUnVzc2lhLCBJbmRpYSBhbmQgQ2hpbmEuIFRoZSBOLTExIChmb3Ig4oCYTmV4dCAxMeKAmSkgYXJlIEJhbmdsYWRlc2gsIEVneXB0LCBJbmRvbmVzaWEsIElyYW4sIEtvcmVhLCBNZXhpY28sIE5pZ2VyaWEsIFBha2lzdGFuLCBQaGlsaXBwaW5lcywgVHVya2V5IGFuZCBWaWV0bmFtLg==

    免責聲明

    本網站由已獲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 (以下簡稱「證監會」) 發牌的安盛投資管理亞洲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盛投資香港」)發布,內容僅供一般傳閱及資料參考之用。按照任何適用的法律或法規,本網站並不構成與金融工具交易相關的投資研究或財務分析,也不構成安盛投資管理公司或其關聯公司作出買賣任何投資、產品或服務或進行任何相關交易的要約,並不應被視為招攬或投資、法律、稅務或任何其他建議、投資策略建議或買賣證券的個人化建議。本網站的編寫沒有考慮任何特定人士的具體情況、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投資知識或特殊需要,亦有可能會隨時更改而恕不另行通知。要約僅會按照相關發行文件中所披露的資料作出。如果閣下不肯定本網站所載任何資訊的含義,請諮詢獨立財務顧問或其他專業顧問。

    由於本網站內容經過簡化,所載內容並不完整並屬於意見;文中的估計和預測具主觀性,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此等意見、估計及預測亦不保證會成真。實際營運結果及成果或存在重大差異。本網站內的資料、數字、聲明、分析、預測和其他資料乃根據我們在建立本網站時的知識狀態提供。本文所載的資訊從相信屬可靠之來源獲得。安盛投資香港有理由相信該等資訊為準確、完整及最新。在法律允許的最大範圍內,安盛投資香港、其關聯公司、董事、高級人員或僱員對第三方所提供的數據(包括該等數據的準確性)概不承擔任何責任。本文件並未載有足以支持作出投資決策的資訊。所提及的公司資料(如有)只供說明之用,並且不應被視作為投資建議或招攬。

    所有投資均涉及風險,包括損失資本。投資價值以及收益可升可跌,過往表現並不保證未來回報,投資者或會無法收回最初的投資金額。投資者不應僅根據本資料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本網站列出的某些服務或不適用於零售投資者。

    本網站未經證監會審閱。© 2025年安盛投資管理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