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欺詐警告(於2023年4月更新)。如要了解更多資料及如何保障自己,請按

Investment Institute
科技趨勢

科技變革怎樣塑造亞洲未來


重點:

  • 科技變革影響東南亞各大行業,為投資者創造出潛在機會
  • 數據、連接能力和機械人科技的進步,推動了製造業增長,金融科技和數碼醫療護理亦在高速發展
  • 受長期人口變化支持,疫情加快了區內的電子商務步伐

由人工智能(AI)的最新突破,以至蘋果新推出的耳機,市場對先進科技的狂熱達到頂點,一些人認為這些科技或可徹底改變虛擬體驗,讓元宇宙成為主流。將這些科技聯繫至未來令人充滿期待,重點在於科技變革已影響許多「實際」行業的營運模式,過程中創造出眾多機會。

對比西方國家,亞洲的科技基建和自動化向來並不發達,但高互聯網普及率、城市人口日益富裕等多項因素,均推動了區內加快採用科技和自動化。

製造業數碼化的下一階段

工業4.0科技(亦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或4IR)是製造業數碼化的下一個階段。此階段是由顛覆性的趨勢驅動,包括數據和連接、分析、人類與機器交流興起,以及機械人科技有進步。中國一直大力投資機械人和自動化科技,提高製造業的效率和生產力。1 日本方面,Fanuc等公司處於領先地位,有能力開發與人類一起工作的工業機械人。2  

疫情加快了4IR轉型,物理距離和消費需求不斷變化,迫使公司接受數碼化和非接觸的營運模式。智能科技將繼續解鎖區內的製造業潛力。值得注意的是新興東南亞製造業國家(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和越南)繼續獲得市場份額,佔全球製造業產出7% ─ 而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印度也表現突出,佔3%;中國和美國分別佔有佔30%及16%,仍然是最大份額所在。3

金融科技和數碼醫療護理急速增長

社會經濟變革和聯繫增加,為金融科技和數碼醫療護理系統創造出吸引機會。亞洲的人均商業銀行分行數目,仍不足美國一半,人均信用卡數目則接近十分之一。4 由於接觸傳統實體銀行分行和銀行服務(如信用卡)的機會有限,亞洲區內沒有銀行服務和銀行服務不足的人口,選擇直接採用金融科技方案作支付及管理財富。這促進了流動支付增長,包括以數碼/流動錢包支付;以電子商務和實體銷售點的交易而言,亞洲的流動支付佔比較西方市場更高。

亞洲也正處於發展數碼醫療生態系統的前沿,這受到人口老化、大眾日益重視健康意識及醫療資源分配不平均推動。亞洲的人均醫生和病床數目,分別較全球平均水平低約39%和40%。5 由於提供面對面護理的能力有限,亞洲區迅速採納了遙距醫療和數碼醫療護理服務。從新興醫療護理平台的註冊用戶看,數碼醫療護理已為亞洲約15億人的生活帶來影響,其用戶基礎也正持續增長。6 2022年,區內數碼醫療收益總計738億美元,佔全球總收益超過50%,預期2022-2027年將繼續按14%的複合年增長率增加,對比之下,全球增長率為12%。7

人口轉型推動數碼經濟

財富持續增長,推高商品和服務的需求。人口轉型亦為電子商務及廣泛數碼經濟,創造出活躍投資環境。亞洲區的數碼化強勁,這可見於智能手機的高使用率和社交媒體滲透率;電子商務亦相當流行,行業在新冠疫情期間蓬勃發展,步伐前所未見。當人們留在家中之際,電子商務一日千里,中國和美國合共佔據了全球市場份額67%,兩者幾近平分秋色,而除中國以外的亞洲市場份額則約13%。8

尤其是東南亞,區內電子商務滲透率相對較低(18%),仍然是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中國、南韓及美國分別為31%、36%及23%。預期到了2027年,區內的滲透率將升至23%。9 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的網上零售增長屬全球最強勁之一,每年分別增長約25%和23%。10 此顯著增長將繼續為現有基建帶來壓力,為創新方案創造更大需求,並為數碼生態系統(由整體物流價值鏈至數碼支付服務和製造)帶來新一輪潛在機遇。

區內的數碼基建無疑未臻完善,且相關技能基礎面對困難,但我們相信相關潛力仍然毋容置疑。

  • T3ZlcnZpZXcgb2YgdGhlIENoaW5lc2UgSW5kdXN0cmlhbCBSb2JvdCBNYXJrZXQgfCBFcXVhbE9jZWFu
  • V2hvIHdlIGFyZSAtIHNwZWNpYWxpc3QgZm9yIGZhY3RvcnkgYXV0b21hdGlvbiAtIEZhbnVj
  • TWFudWZhY3R1cmluZyBpbiB0aGUgTXVsdGlwb2xhciBXb3JsZCwgTW9yZ2FuIFN0YW5sZXksIFdvcmxkIEJhbmsgZGF0YSBNYXkgMjAyMy4=
  • SU1GLCDigJxGaW5hbmNpYWwgQWNjZXNzIFN1cnZleSzigJ0gYWNjZXNzZWQgMzAgSmFudWFyeSAyMDIzOyBNb25leSBUcmFuc2ZlcnMsIOKAnDI0IEV5ZS1PcGVuaW5nIENyZWRpdCBDYXJkIFN0YXRpc3RpY3MgZm9yIDIwMjIs4oCdIHVwZGF0ZWQgMjEgTm92ZW1iZXIsIDIwMjIu
  • V29ybGQgQmFuaywg4oCcUGh5c2ljaWFucyAocGVyIDEsMDAwIHBlb3BsZSks4oCdIDMwIEphbnVhcnksIDIwMjM7IFdvcmxkIEJhbmssIOKAnEhvc3BpdGFsIGJlZHMgKHBlciAxLDAwMCBwZW9wbGUpLOKAnSAzMCBKYW51YXJ5LCAyMDIzLg==
  • QWdncmVnYXRlIGVzdGltYXRlIGFzIG9mIDIwMjAuIEF4ZWwgQmF1ciwgSGFubiBZZXcsIGFuZCBNZW5nd2VpIFhpbiwg4oCcVGhlIEZ1dHVyZSBvZiBIZWFsdGhjYXJlIGluIEFzaWE6IERpZ2l0YWwgSGVhbHRoIEVjb3N5c3RlbXMs4oCdIE1jS2luc2V5ICZhbXA7IENvbXBhbnksIDIxIEp1bHksIDIwMjE=
  • 4oCcQXNpYSBhcyBhIHRpbWUgbWFjaGluZSB0byB0aGUgZnV0dXJl4oCdIENpdGkgR1BTOiBHbG9iYWwgUGVyc3BlY3RpdmVzICZhbXA7IFNvbHV0aW9ucywgTWF5IDIwMjMuIFN0YXRpc3RhLCDigJxEaWdpdGFsIEhlYWx0aCDigJMgVW5pdGVkIFN0YXRlcyzigJ0gYWNjZXNzZWQgMzEgSmFudWFyeSwgMjAyMy4=
  • VGhlIFBvd2VyIG9mIE1hcmtldHBsYWNlcywgTW9yZ2FuIFN0YW5sZXkgUmVzZWFyY2gsIE1heSAyMDIzLg==
  • VGhlIFBvd2VyIG9mIE1hcmtldHBsYWNlcywgTW9yZ2FuIFN0YW5sZXkgUmVzZWFyY2gsIE1heSAyMDIzLg==
  • SG93IGRpZ2l0YWxpemF0aW9uIGlzIG1ha2luZyBTb3V0aCBhbmQgU291dGhlYXN0IEFzaWEgZW5naW5lcyBvZiBncm93dGgsIFdvcmxkIEVjb25vbWljIEZvcnVt

Related Articles

科技趨勢

美國鞏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的地位

科技趨勢

智能城市的潛在投資機會

科技趨勢

不僅是人工智慧?探究2024年科技股的關鍵驅動因素

    免責聲明

    本網站由已獲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 (以下簡稱「證監會」) 發牌的安盛投資管理亞洲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盛投資香港」)發布,內容僅供一般傳閱及資料參考之用。按照任何適用的法律或法規,本網站並不構成與金融工具交易相關的投資研究或財務分析,也不構成安盛投資管理公司或其關聯公司作出買賣任何投資、產品或服務或進行任何相關交易的要約,並不應被視為招攬或投資、法律、稅務或任何其他建議、投資策略建議或買賣證券的個人化建議。本網站的編寫沒有考慮任何特定人士的具體情況、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投資知識或特殊需要,亦有可能會隨時更改而恕不另行通知。要約僅會按照相關發行文件中所披露的資料作出。如果閣下不肯定本網站所載任何資訊的含義,請諮詢獨立財務顧問或其他專業顧問。

    由於本網站內容經過簡化,所載內容並不完整並屬於意見;文中的估計和預測具主觀性,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此等意見、估計及預測亦不保證會成真。實際營運結果及成果或存在重大差異。本網站內的資料、數字、聲明、分析、預測和其他資料乃根據我們在建立本網站時的知識狀態提供。本文所載的資訊從相信屬可靠之來源獲得。安盛投資香港有理由相信該等資訊為準確、完整及最新。在法律允許的最大範圍內,安盛投資香港、其關聯公司、董事、高級人員或僱員對第三方所提供的數據(包括該等數據的準確性)概不承擔任何責任。本文件並未載有足以支持作出投資決策的資訊。所提及的公司資料(如有)只供說明之用,並且不應被視作為投資建議或招攬。

    所有投資均涉及風險,包括損失資本。投資價值以及收益可升可跌,過往表現並不保證未來回報,投資者或會無法收回最初的投資金額。投資者不應僅根據本資料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本網站列出的某些服務或不適用於零售投資者。

    本網站未經證監會審閱。© 2024年安盛投資管理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