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應否採取更多行動紓緩生活成本危機?
重點
- 生活成本危機持續,一些公司希望向社會負責,可能採取額外行動來支持最弱勢的客戶,為廣泛社會作出貢獻
- 另一方面,某些公司以消費者為代價,不負責任地視危機為獲利機會,這類公司將面臨監管審查和聲譽受損的風險
- 短期內,利潤動機與社會利益之間將維持緊張關係,社會風險雖然難以識別和計量,但已漸見明顯。
生活成本危機幾乎沒有減弱跡象,通脹仍然高企,並繼續高於預期。能源緊張繼續令人憂慮,油組及其盟友決意承諾減產,讓油價保持高位。
國內能源市場方面,政府透過限制單位能源成本,及將能源公司國有化(如法國的EDF)等措施進行干預,稍為降低消費者因物價上漲所受的打擊。
然而,能源的情況很特別,原因是能源公司享有獨家需求,它們能夠把持續上漲的批發成本轉嫁消費者。多國政府已採取行動,首要任務為保障家庭免受此壟斷行為影響。
雖然如此,眾多非能源企業仍繼續轉嫁上漲的成本以維持利潤率,因而助長通脹環境,令受影響最嚴重人士更深䧟社會危機。沒有人希望看到國民負擔不起食物,或其他必需品或服務。歸根究柢,公司管理層知道利潤率下降意味利潤較低,股價難免會因而下跌。
但如果可以像按揭貸款機構般,在經濟困難時向借款人給予寬限期,其他公司又會否態度軟化,採取更顧及社會的方針?優先考慮社會因素,將可加快降低通脹及加速建立更穩定正常的經濟環境,從而帶來廣泛社會效益。
採取行動
如公司有營運自由並獲鼓勵向社會負責,他們會怎樣回應?在家庭預算之中,最重要的是達到3大基本需求:能源、房屋和食物。各國政府已經介入減輕能源負擔,但能夠最快而有效著手解決的就是食物。
例如,超市可以額外交叉補貼基本商品和必需品,支援最弱勢的顧客。我們留意到一些國家的超市已凍結或降低售價。但考慮到通脹問題嚴重,超市可否更進一步,接受一些基本商品(如牛奶和麵包)的損失,協助最困難的人士維持生活?許多超市顧客相對幸運,仍然有能力負擔葡萄酒和優質食品等昂貴商品的消費,這些商品的利潤可以用以抵銷其他商品的價格補貼成本。
這種方法不只有利顧客,還可以提高顧客忠誠度,長遠改善公司的聲譽,增加市場份額。
不負責任行為的風險
可惜一些企業似乎以通脹為藉口抬高價格,或出現維護利潤率的行為,未有考慮令消費者反感帶來的威脅。由於消費者最終可能厭惡企業這些行為(甚至厭惡該企業),長遠而言,公司有經濟理由拒絕以上行為。然而,不負責任的趨勢似乎正在增長。
此外,一些公司視通脹為賺取超高利潤的良機,它們面臨的風險可能不只限於聲譽和長遠經濟穩健的打擊。若干壟斷行業(如電訊)過去曾接受監管審查,未來可能再次成為目標。一些英國流動電話公司迅速把價格提高至等同通脹(目前消費者物價指數約10%,有些甚至提價高近4%。一般通脹率為10%,傳輸數據的成本實在沒有理由增加14%吧!從聲譽上看,公司將承擔明確風險;而面對生活成本危機的威脅,監管機構亦難以認同任意抬高價格的行為。
投資困境
現時投資者面對眾多難題,可能難以評估公司行為構成的社會影響。大部分投資組合使用環境、社會及管治(ESG)框架,當中設有大量指標和資訊,評估與企業營運相關的「管治」和「環境」風險。然而,「社會」風險及其潛在財務成本較難識別和計量。人類福祉是大多數範疇的核心——包括經濟活動以至對抗氣候變化——部分人認為「社會」因素應該是最重要,而不是次要的ESG因素。
現時大量人口陷入困境,這或許開始凸顯了社會因素的重要性。但利潤動機與社會利益之間短期內依然存在緊張關係。企業現在應否作出明確社會選擇,股東也應否評估這些選擇的利好作用與授信責任,多於任由通脹持續高企?
可惜問題沒有簡單答案。隨著這一代最嚴重的通脹危機繼續肆虐,這無疑是大家應當思考的問題。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