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欺詐警告(於2023年4月更新)。如要了解更多資料及如何保障自己,請按

Investment Institute
可持續投資

透明度可以解決可持續發展的不確定性?


重點

  • 規管缺乏清晰度,可能標籤具可持續性的基金變得困難
  • 主動管理的交易所買賣基金(ETF)披露其倉位,是提高投資透明度的方式之一
  • 沒有簡單方法解決漂綠問題,但向投資者公開資訊是關鍵

近月,歐洲多數資產管理人需重新評估怎樣分類可持續基金和策略。

這些行動的主要原因,在於監管持續缺乏清晰度和穩定性,未能界定怎樣構成和不構成可持續投資。隨著指引改變,資產管理人態度審慎,偏向重新分類旗下可持續基金產品,避免誤觸不斷變化的監管風險。

結果令越來越多第9條基金(即根據歐盟可持續金融披露條例(SFDR),具有最高可持續性的基金類別),重新分類至範圍較廣的第8條基金。

未來可能還有更多變化。提高規管透明度會有幫助,但目前的詮釋混亂,因應其複雜性和範圍,未來任何指引似乎難以成為定案。

是時候採取不同方針?

就披露框架和標籤體系而言,可持續投資的核心問題在於其定義。大部分管理人通過獨有或專門的數據供應商,運用本身的評分系統,循產品、服務和營運等評估公司的可持續性。因此,對一些團體而言,沒有指引明言甚麼是符合規則的可持續發展,便讓人難以準確地界定基金性質。

情況可能改變。

與此同時,我們應思考行業能否通過其他方式,進一步協助達到SFDR的目標,即提高透明度,並為投資者建立一致的環境、社會及管治(ESG)框架。

其中一種方法可能是資產管理人在提供可持續策略時,以提高透明度為目標。這可能意味在投資組合層面,管理人披露他們在基金內視之為可持續的所有持股。潛在(和現有)投資者只需輕按滑鼠,即可輕鬆找出基金的股票持倉,決定是否投資這些公司。

當然,部分人可能不同意投資組合的所有持股,都符合他們對可持續性的個人定義。然而,他們可以確實知道所買入的公司。雖然這可能無法杜絕狹義的漂綠行為(一些資產管理公司仍可能誇大其辭),但可以更易發現問題,因投資者獲得的投資組合資訊,比現時更為完整。經此方法,漂綠或可逐漸消失。

對資產管理行業而言,這種方法不論在技術還是思維上,無疑難以大規模採用。但利用現有基礎設施,達致這樣的未來是否不可能?例如一些投資架構,如交易所買賣基金(ETF)已提供了一種方式,建立高度透明及可持續發展的基金類別。

透明度更高

ETF一般會在市場開放的每一日,披露完整持倉資訊。由於絕大部分ETF屬追蹤指數的被動管理工具,這種透明度在某種程度上並不必要:主要指數的重要組成已經是公開資訊。

但在主動型ETF(即以ETF包裝的主動型策略),這種透明度便別具價值。對一些資產管理人而言,以這種形式提供主動型策略可能缺乏吸引力,因這代表他們要披露其知識產權:即選股和配置傾向,但對一些願意公開分享其定位理念的管理人,透明度可能是解決漂綠問題的根本方法。

表面上,這巧妙地解決了簡單問題。具有可持續發展意識的投資者,一般會因為基金的目標和方針符合其價值觀而受到吸引。但當未能達到期望時,便可能大失所望。資產管理人可以簡單地提高持倉和持有原因的透明度,從而避免此問題。例如第8條級別的基金持有轉型股票,一些投資者乍看可能不會期望在可持續基金看到這類股票,但資產管理人可以公開持有理由,釐清為甚麼適合考慮納入這些股票。

這正是關鍵所在。資產管理人負責研究和分析,推動投資決策。他們亦會與被投資公司接觸,影響該公司的行為,這是責任型投資的重要原則之一。因此,資產管理人的判斷和理念為核心所在,但一些投資者不了解為甚麼一些可持續發展基金,會持有某類型股票。

通過公開投資選擇和目標,資產管理人可以協助投資者選擇適合的可持續基金,盡量減少依賴可能改變的分類或規則作出決定。

主動型方針

在建立真正可持續的基金上,不論基金形式,投資方針均必須積極主動。當持有的每項投資需要真正地可持續,簡單地把若干行業排除在指數外,藉此建立與符合第9條的基金並不可取。

這正正是為甚麼以ETF形式出現的被動型策略,在這個層面意義不大。部分人可能指出因子投資(smart beta)策略為例外,但這些都是通過主動決策建立的定制策略。從此意義上看,ETF的優勢純粹取決於其架構透明度。

當然,期望行業把每項可持續發展策略轉變為主動型ETF並不現實,也沒有必要。撇開成本和後勤困難,許多人根本不希望擺脫互惠基金模式。但展望未來,在可持續領域較為成功的資產管理人,可能是透明度最高的資產管理人,其公開水平將達到最高標準。這類管理人將一直符合法規精神,即使法規可能有變。

展望未來

最終,我們不希望資產管理人過份擔心違反不斷演變的規則,因而把所有基金簡單歸類為第8條或不可持續的第6條類別。我們最終需要把資金引導至可持續發展企業,在這方面,規管可發揮重要作用。

但如一些資產管理人願意為選擇持有的基金持股,進行可持續性的討論 ─ 並準備好接受透明度所帶來的掣肘 ─ 這將有助推動可持續市場向前發展,同時在產品之間建立清晰可辨的區別。投資者將自行決定怎樣根據其價值觀分配資本,從而推動未來的演變。過程將循序漸進。

我們沒有簡單方法解決漂綠問題,但可以肯定,為最終投資者提供更多資訊,協助他們自行作出判斷,應會是可持續市場的重要範疇,它將在解決我們所有人面臨的生存威脅上,發揮關鍵作用。

Related Articles

可持續投資

推動力:爲何美國爲可持續投資者提供了大量機會

可持續投資

投資者怎樣參與可持續旅遊和交通的發展

可持續投資

綠色、社會和可持續債券問答:社會影響力投資及其他

    免責聲明

    本網站由已獲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 (以下簡稱「證監會」) 發牌的安盛投資管理亞洲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盛投資香港」)發布,內容僅供一般傳閱及資料參考之用。按照任何適用的法律或法規,本網站並不構成與金融工具交易相關的投資研究或財務分析,也不構成安盛投資管理公司或其關聯公司作出買賣任何投資、產品或服務或進行任何相關交易的要約,並不應被視為招攬或投資、法律、稅務或任何其他建議、投資策略建議或買賣證券的個人化建議。本網站的編寫沒有考慮任何特定人士的具體情況、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投資知識或特殊需要,亦有可能會隨時更改而恕不另行通知。要約僅會按照相關發行文件中所披露的資料作出。如果閣下不肯定本網站所載任何資訊的含義,請諮詢獨立財務顧問或其他專業顧問。

    由於本網站內容經過簡化,所載內容並不完整並屬於意見;文中的估計和預測具主觀性,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此等意見、估計及預測亦不保證會成真。實際營運結果及成果或存在重大差異。本網站內的資料、數字、聲明、分析、預測和其他資料乃根據我們在建立本網站時的知識狀態提供。本文所載的資訊從相信屬可靠之來源獲得。安盛投資香港有理由相信該等資訊為準確、完整及最新。在法律允許的最大範圍內,安盛投資香港、其關聯公司、董事、高級人員或僱員對第三方所提供的數據(包括該等數據的準確性)概不承擔任何責任。本文件並未載有足以支持作出投資決策的資訊。所提及的公司資料(如有)只供說明之用,並且不應被視作為投資建議或招攬。

    所有投資均涉及風險,包括損失資本。投資價值以及收益可升可跌,過往表現並不保證未來回報,投資者或會無法收回最初的投資金額。投資者不應僅根據本資料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本網站列出的某些服務或不適用於零售投資者。

    本網站未經證監會審閱。© 2025年安盛投資管理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