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欺詐警告(於2023年4月更新)。如要了解更多資料及如何保障自己,請按

Investment Institute
市場動態

銀行業震盪的市場影響


  • 加息和提款數目增加導致矽谷銀行倒閉
  • 矽谷銀行事件的廣泛影響取決於若干因素,包括貨幣政策
  • 現時環境有別於2008年;當時危機主要由信貸風險和銀行資產負債表疲弱造成
  • 安盛投資管理對歐洲銀行較為樂觀

矽谷銀行倒閉,令市場受重創,一些評論員甚至把事件與2008年相提並論。

但我們認為這種評估並不準確。這次事件是基於利率上升使矽谷銀行的債券組合受影響,加上創投投資減少,越來越多科技企業需提取存款,兩者均令矽谷銀行陷入困境。

3月8日,矽谷銀行宣佈被迫出售大部分債券組合,虧損高達約18億美元,並需要出售股票套現22.5億美元。1

消息引發銀行擠提,3月10日,監管機構介入,由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接管,這一般意味著變賣資產,向存款人和債權人還款。

市場影響視乎三大因素

矽谷銀行倒閉對債券和股票市場的廣泛影響取決於三大因素。首先,問題屬局部,還是系統性質。其次,這對廣泛銀行體系的營運模式有甚麼影響,以及事件怎樣打擊經濟增長——第三,聯邦儲備局(聯儲局)的貨幣政策會否動搖。

矽谷銀行的問題主要是由資產與負債期限不匹配所造成。矽谷銀行在過去數年存款大增,這是受到整體流動性趨勢(由疫情期間的量化寬鬆和財政刺激促成)及特定投資流入科技業支持,而矽谷銀行在科技業涉足甚深。

存款增長超出撥支貸款增長所需,因此餘下資金已投資於國債(美國政府債券)和按揭貸款證券。當科技業需求減少,公司便需要從矽谷銀行提取存款——意味著該銀行需要出售這些資產。然而,利率上升,令這些證券的價值下降。

由於資產負債表持有的許多證券,均處於買入至到期的投資組合之中,在投資損失不明確下無法出售。其他證券亦虧蝕出售,使矽谷銀行的損失迅速超出其資金,陷入資不抵債。

存款增長

存款增加是美國銀行體系近年的常見特徵之一。然而,各間銀行以不同方式處理,大部分以偏向保守的方式管理資產和負債(即投資短期證券配對期限,或對沖資產組合的利率風險)。因此,預期大部分銀行不會面臨與矽谷銀行相同的問題。然而,考慮到美國地區銀行數目眾多,且多年量化寬鬆推動存款增長,風險仍然存在。我們不能排除銀行業出現更多問題,而聯邦當局近期的政策措施,應有助控制風險。

更為系統性的問題是銀行存款可能外流。在利率急升下,相對於存款賬戶給予的利率,存款人在國庫票據和貨幣市場基金可獲得較高收益率。因此,投資者可能有誘因提取銀行存款,轉而投資國庫票據。

這可能為一些地區銀行和小型銀行帶來壓力,貸款組合難以增長,為當地經濟產生影響。同時,銀行為防止存款外流,承受需要提高存款利率的壓力。

這將削弱淨息差和銀行的盈利能力。最後,現時也有跡象顯示存款由小規模銀行,轉移至規模較大,具系統重要性的銀行,後者受到更嚴格監管。

因此,利潤率壓力、貸款空間縮小及投資者對行業的信心減弱,可能拖累銀行業表現欠佳。然而,在可提取存款,並以實物現金持有時,我們不認為整個銀行體系將如過去一般銀行擠提般,出現系統性的擠提風險。整體銀行體系資金充裕,可以靈活地提供多元化存款保障,且聯儲局擁有眾多工具,可為市場注入流動性。

股市普遍面對經濟放緩和信貸環境收緊的風險增加。銀行業可能進一步下調企業利潤預期;而近期全球能源價格下跌,令能源業盈利達到2022年水平的可能性不大。每股總盈利水平仍高於長期趨勢,因此仍有向下調整的風險,這可能導致美國和其他股市的水平下行。

聯邦當局推出應對措施改善存款,並建立貸款(回購)機制,讓銀行按面值抵押其證券以換取流動性,這或足以支持廣泛銀行業的信心。然而,這些發展將不利增長前景。

政策回應

在貨幣收緊近500個基點後,日益有跡象顯示美國經濟已有一些反應。因此,金融體系受壓不足為奇,尤其是債券組合的估值降低。如措施為支援負債,則出現流動性或償債能力事件的風險便會增加。

因此,企業債券市場的信貸息差可能擴大,反映風險增加,而企業界別未來的信貸供應可能中斷。

一些公司依賴債務和銀行融資,將需面對融資成本上漲,且未來銀行信貸減少的問題。企業槓桿越高,融資環境便可能越困難。因此,如信貸息差擴大,高收益借款人所受的影響可能比投資級別更大。

聯儲局迅速行動,處理矽谷銀行和其他相關情況。當局希望專注於降低通脹的主要目標。美國2月的通脹率仍遠高於6%目標,核心通脹率則為5.5%。因此,聯儲局傾向再稍為提高利率。我們預期歐洲央行的立場,也是堅定地集中於抗擊通脹。

但市場認為,聯儲局有60%機會在3月22日的會議上加息25個基點。數字遠低於矽谷銀行事件前,市場反映的確定性,可見聯儲局在今次會議上,需要更加重視金融穩定性,而非單單聚焦通脹前景。整體而言,我們認為仍有可能加息,利率的高峰可能超過5%。

對歐洲看法較樂觀

歐洲市場近日也表現波動,銀行受關注。某程度上,這是由美國正在發生的事件引發,但瑞信造成的憂慮也是因素之一。3月16日,瑞士央行隔夜承諾向該銀行提供支持。

這支持市場信心,降低短期內銀行無序處置的風險。該個別機構的未來前景未見明朗。然而,我們整體上繼續看好歐洲金融機構。

歐洲的存款風險似乎較美國低,銀行資產負債表的管理偏向保守。從信貸和股票角度看,我們看好歐洲銀行,並認為瑞信事件的蔓延風險不大。

經濟影響

整體而言,上週的銀行業事件對經濟、信貸和股票,以至銀行業的情緒帶來負面影響。事件反映了收緊貨幣政策,怎樣使金融業陷入困境,這可見於利率風險,而非信貸風險。

但在2008年,信貸風險和信貸減值相關的銀行資產負債表薄弱才是主因。

現時的問題在於利率風險和償債成本,以及管理資產和負債受挑戰。減息的速度可以比解決信貸問題更快,因此,我們認為現時的情況不會演變為2008年般。

  • PGEgaHJlZj0iaHR0cHM6Ly93d3cuYmJjLmNvbS9uZXdzL2J1c2luZXNzLTY0OTE1NjE2Ij5TaWxpY29uIFZhbGxleSBCYW5rOlJlZ3VsYXRvcnMgdGFrZSBvdmVyIGFzIGZhaWx1cmUgcmFpc2VzIGZlYXJzIC0gQkJDIE5ld3M8L2E+

    免責聲明

    本網站由已獲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 (以下簡稱「證監會」) 發牌的安盛投資管理亞洲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盛投資香港」)發布,內容僅供一般傳閱及資料參考之用。按照任何適用的法律或法規,本網站並不構成與金融工具交易相關的投資研究或財務分析,也不構成安盛投資管理公司或其關聯公司作出買賣任何投資、產品或服務或進行任何相關交易的要約,並不應被視為招攬或投資、法律、稅務或任何其他建議、投資策略建議或買賣證券的個人化建議。本網站的編寫沒有考慮任何特定人士的具體情況、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投資知識或特殊需要,亦有可能會隨時更改而恕不另行通知。要約僅會按照相關發行文件中所披露的資料作出。如果閣下不肯定本網站所載任何資訊的含義,請諮詢獨立財務顧問或其他專業顧問。

    由於本網站內容經過簡化,所載內容並不完整並屬於意見;文中的估計和預測具主觀性,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此等意見、估計及預測亦不保證會成真。實際營運結果及成果或存在重大差異。本網站內的資料、數字、聲明、分析、預測和其他資料乃根據我們在建立本網站時的知識狀態提供。本文所載的資訊從相信屬可靠之來源獲得。安盛投資香港有理由相信該等資訊為準確、完整及最新。在法律允許的最大範圍內,安盛投資香港、其關聯公司、董事、高級人員或僱員對第三方所提供的數據(包括該等數據的準確性)概不承擔任何責任。本文件並未載有足以支持作出投資決策的資訊。所提及的公司資料(如有)只供說明之用,並且不應被視作為投資建議或招攬。

    所有投資均涉及風險,包括損失資本。投資價值以及收益可升可跌,過往表現並不保證未來回報,投資者或會無法收回最初的投資金額。投資者不應僅根據本資料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本網站列出的某些服務或不適用於零售投資者。

    本網站未經證監會審閱。© 2024年安盛投資管理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