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建立低碳經濟:具氣候意識的投資者指引
- 我們需要加快應付氣候變化,如不轉型至低碳經濟,便不能達致可持續的經濟增長
- 碳抵銷、碳定價和碳稅均可以在能源轉型發揮作用,除此之外還可考慮其他措施
- 投資綠色資產和新科技的機會越來越多,將有助推動轉型
2021年為史上最溫暖的年份之一,也是全球氣溫連續第七年較工業化前的水平高出超過1°C。1
全球91% GDP國家攜手應對
氣候變化已被認定為地球面對的最大威脅,採取行動迫在眉睫。這意味著需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推動全球能源行業由化石燃料,轉型至更環保和可再生的替代品。如我們未能達到目標,便可能危及全球經濟和繁榮的未來。
幸好,許多政府和組織正加緊迎接挑戰。全球2,000間最大型的上市公司之中,超過三分之一已作出淨零承諾,較2020年多五分之一,而佔全球GDP 91%的國家政府亦已訂立淨零目標,較同期增加68%。2 各個行業如汽車製造商等正逐漸轉型,福特和積架及越野路華承諾在未來十年實現全電動,3 石油巨企BP和蜆殼也訂立了淨零目標。4
碳業務 — 化淨零為經濟活動
應付氣候變化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的計劃,是一項規模龐大的生意。碳抵銷、碳交易和碳信貸,分別可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上發揮作用。下文概述了一些要點:
碳抵銷:碳抵銷指減少一個範疇的溫室氣體排放,以補償其他範疇的排放。本質上,這是組織(或個人)通過支持合法的減碳項目,彌補其二氧化碳排放的方式之一。
這些項目吸收或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甚至是直接從大氣去除碳。碳抵銷有多種類型:
- 有些是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包括保護現有森林、改善土壤管理和恢復受損生態環境等項目,推動重新造林和實踐氣候智能型農業。這類解決方案旨在從大氣層吸收更多二氧化碳,並可能帶動碳信用額的交易買賣(參閱下文)。
- 另一種可能與科技相關,例如「碳捕集與封存」(CCS)設施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兩者皆是從工業過程中捕集和封存二氧化碳,而CCUS更會再利用捕集得來的二氧化碳。就CCUS而言,目前全世界的設施每年可以捕集和封存約4,000萬公噸的二氧化碳。根據國際能源機構的說法,若要達成可持續發展情境,2030年前每年捕集二氧化碳能力需要達到830公噸,到2050年則需要捕集56億公噸。5
- 「二氧化碳消除」或「DACCS」(直接空氣碳捕集和封存)是指將二氧化碳從大氣層中消除,並封存在地質儲層、海洋水庫或產品中。
我們認為,碳抵銷的應用不應使企業延遲實行必要的減排措施,反而要視它為一種臨時的解決方案,在邁向淨零的過程中,彌補短期內難以減少的排放;而當某個行業的特定部分或工業流程沒有切實可行的脫碳路徑時,才應視之為長期解決方案。
碳定價為溫室氣體排放造成各種環境和社會影響定下成本,其中包括水災造成的財產破壞,以及乾旱可能導致的農作物損失和醫療護理成本。把排放二氧化碳的成本內化,為減少排放創造了經濟考量。
碳定價主要分為兩種類型:碳稅和碳排放交易體系(ETS)。
碳排放交易體系 — 排者自付
排放交易是讓公司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方式之一。排放交易體系或計劃為一種機制,國家或組織可經此將溫室氣體排放至大氣,惟過程需在特定市場進行,其中各國可以互相交易排放配額。
此機制的目標是通過設定容許的最高排放水平,鼓勵企業減少排放,而日後將會逐步降低該排放水平。如一間企業因減少排放,或生產沒有溫室氣體的電力而獲得「碳信貸」,該公司便可以在排放交易體系,把信貸額出售予超出配額的公司。
這個流程可讓市場自行釐定碳價格。配額的供應將逐步減少,價格隨之上漲;如企業避免減少排放,其業務的盈利便會相應減少。
設定上限的方式能確保整體排放量保持在低水平,並鼓勵企業保持在預先分配的碳預算範圍之內。歐盟排放交易體系是全球首個大型碳市場,亦是全球最大的市場。6
碳稅 — 政府定價收徵
碳稅由政府制定,規定了公司必須為其排放支付的價格。這是鼓勵企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另一種方式,例如改用環保燃料,或採用環保科技。與碳排放交易體系不同,碳稅從一開始便已確定價格。碳稅基本上分為兩種形式,如氣候能源解決方案中心解釋:「排放稅以實體生產的數量為基礎;為一種向普遍溫室氣體密集型商品或服務徵收的稅項,如就汽油徵稅。」 截至2021年,全球已推出約35個碳稅計劃。7
選股應評估業務如何受氣候影響
投資者需要注意投資於因環境足印而表現欠佳的企業的風險。我們認爲,具氣候意識的投資,不會威脅財務目標的首要地位,而是補充及加強我們對這些目標的理解。從根本上而言,這關乎更妥善地管理財務風險。
可幸的是,我們日漸能夠利用分析、數據和組合構建技術讓投資組合呼應淨零碳世界這個遠大目標。在挑選證券時,評估氣候變化對特定業務及其未來盈利能力的影響至關重要。洪水及其他破壞性的天氣事件對企業有何影響?這對其營運、供應鏈和員工又意味著甚麼?
此外,監管和財政方面亦存在風險。政府可以透過加稅來應對碳排放的影響。倘若企業需就排放溫室氣體支付更多費用,其盈利能力便將受到影響,進而影響投資者的回報,消費者亦有權不再支持這些企業。若某間公司被認為面臨氣候變化的風險或促成碳排放增加,消費者可以減少購買有關公司的商品及服務。
新機遇:投資綠色資產不乏渠道
然而,這不僅僅是關乎風險和剔除,市場上還有直接投資於綠色資產的機會:綠色債券、綠色房地產、林業等等。同樣,支援過渡至更潔淨經濟的新科技,亦可為投資者提供一系列機會。這種與能源過渡直接或間接相關的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現時太陽能、風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已相當成熟,但規模仍有待大大提升,以全面應對氣候變化。
重點是,投資者要理解並適應氣候變化對商業模式及社區帶來的風險。環境足印欠佳及未有周詳考慮碳排放路徑的公司表現或跑輸,而在極端情況下,我們很可能會看到,擱淺資產由於政策或消費者變化的步伐而變得無法投資。
氣候變化為全球帶來巨大威脅已成為共識,危機會對環境造成極大破壞,導致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社會不穩、損失經濟活動等等。
簡單而言,如我們不轉型至低碳經濟,我們便沒有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意味將無法獲得可持續的投資回報。
- MjAyMSBqb2lucyB0b3AgNyB3YXJtZXN0IHllYXJzIG9uIHJlY29yZDogV01PIHwgfCBVTiBOZXdz
- TmV0IFplcm8gU3RvY2t0YWtlIDIwMjIgfCBOZXQgWmVybyBUcmFja2Vy
- Rm9yZCBhbmQgSmFndWFyIExhbmQgUm92ZXIgY29tbWl0IHRvIG9ubHkgZWxlY3RyaWMgY2FycyBieSAyMDMwLCBQcm9kdWN0aW9uIEVuZ2luZWVyaW5nIFNvbHV0aW9ucywgMjAyMQ==
- U2hlbGwgdW52ZWlscyBwbGFucyB0byBiZWNvbWUgbmV0LXplcm8gY2FyYm9uIGNvbXBhbnkgYnkgMjA1MCwgVGhlIEd1YXJkaWFuLCAyMDIwIC8gQ29tcGFuaWVzIHJlZmVyZW5jZWQgaGVyZSBhcmUgZm9yIGlsbHVzdHJhdGl2ZSBwdXJwb3NlcyBvbmx5IGFuZCBkbyBub3QgY29uc3RpdHV0ZSBhIHJlY29tbWVuZGF0aW9uIGZvciBhbiBpbnZlc3RtZW50IHN0cmF0ZWd5IG9yIGEgcGVyc29uYWxpc2VkIHJlY29tbWVuZGF0aW9uIHRvIGJ1eSBvciBzZWxsIHNlY3VyaXRpZXM=
- RW5lcmd5IFRlY2hub2xvZ3kgUGVyc3BlY3RpdmVzIDIwMjAsIHNwZWNpYWwgcmVwb3J0IG9uIENhcmJvbiBDYXB0dXJlIFV0aWxpc2F0aW9uIGFuZCBTdG9yYWdlLCBJRUE=
- RVUgRW1pc3Npb25zIFRyYWRpbmcgU3lzdGVtIChFVSBFVFMpIChldXJvcGEuZXUp
- Q2FyYm9uIFRheCBCYXNpY3MgLSBDZW50ZXIgZm9yIENsaW1hdGUgYW5kIEVuZXJneSBTb2x1dGlvbnNDZW50ZXIgZm9yIENsaW1hdGUgYW5kIEVuZXJneSBTb2x1dGlvbnMgKGMyZXMub3JnKQ==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