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浪來襲 市場漸見光明
歐洲上周飽受熱浪侵襲,這促成了更多有關氣候變化和應付行動的專題討論。我將在短期內談談這個主題,現時投資者和經理已了解相關趨勢,陸續把氣候風險和紓緩指標納入其投資決策。大勢已成,不會再回頭。投資者不但感覺到天氣酷熱,同時亦厭倦熊市的討論,甚至可能已看到一絲跌市盡頭的曙光。7月份回報好轉,估值似乎正推動投資活動。趨勢能否持續?沒有人知道,但可以說,市場已逐漸形成更中立及平衡的觀點。中性觀點意味著長遠回報回歸,而估值好轉為其必要條件。這正正是我們身處的情況。
跌勢喘定
7月份天氣炎熱,市場亦氣氛熾熱。增長股、小型股和高收益債券表現強勁。通脹和基準政府債券回報介乎持平至微升,新興市場表現欠佳,中國股市則再次展現其多元化特質——在其他市場向上時下跌。信貸市場氣氛好轉,新發行活動更加活躍,信貸違約掉期指數也從高位回落。然而,通脹尚未見頂,歐洲央行已把其重要政策利率由-50個基點直接提高至零,聯儲局即將再次加息,且第二季財報才剛剛開始。這會否只是短暫的夏季反彈?擺脫熊市
經過六個月或以上的跌市,投資者開始按捺不住,不想繼續追逐熊市了。手上的現金需要投資,整體資產類別與年初相比已便宜15%至20%,甚至更多。估值更為吸引,雖然目前周期走向的預期欠佳,但已見成熟。市場改為關注宏觀觀點,反映經濟或可穩步回落。各地失業率偏低,市場堅信目前極高的全年通脹最終將會回落。利率預期回穩,央行未有表示需要提高最終利率預期,而信貸和股票市場的風險因素可能已在預期之內,企業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不再像先前數個周期般受到打擊。
為甚麼選擇增長股?
股市的增長股和價值股關係值得研究。年初以來,增長股一直落後價值股,但前者在本月的表現較為優勝。投資者選擇增長股的原因,在於其卓越盈利增長質素,這可見於其長期增長率和盈利穩健度。低債務、利潤率健康、銷售收益持續增長及科技創新,均支持了增長股。但由於這些優勢,增長股一般較市場昂貴。盈利增長普遍以股息或回購方式回饋股東,更普遍的是進行重新投資,支持企業進一步增長,這點已在其股價反映。
2020年,聯儲局和其他央行把利率降至極低水平,使增長股的估值高昂。貼現率下跌,有利未來盈利的現值;增長率越高,股價獲得的動力便越大。但2021年底以來卻出現相反情況,利率上升,但增長預測下降。增長股和優質股的倍數評級回落至疫情前水平,部分股票更跌至長遠歷史平均水平。
科技醫療盈利前景佳
在美國市場,資訊科技、消費服務和部分醫療護理等行業的倍數評級在去年大幅下降。問題在於現價是否足以說服我們增加倉位。現時通脹可能較疫情前高,且利率接近金融危機前的水平,股票能否在此環境下增長?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優質公司有能力駕馭不同宏觀環境。這些行業的盈利增長向來表現強勁及穩定,科技和醫療護理尤其可以表現出這些特質。在先前的周期下行,這些公司的盈利跌幅有限。
消費模式再次輪動
這取決投資者最終的選擇。目前,收入花費在不停上漲的能源和食品價格之上,償債成本亦有增加。因此,能源公司和銀行獲得龐大利潤。這些成本不能以現時的速度無限地增加,否則我們將陷入嚴重衰退,許多消費者和其他企業將面臨破產。有跡象顯示,美國的能源價格可能已經見頂,食品價格也正在回落。消費者借貸成本可能仍未達到高峰,但將緊隨市場利率見頂而下行。另一方面,名義收入增加,因此,資金可能重新流入非必需消費開支。消費者沒有放棄更換手機,或觀看串流電影和電視節目,企業也沒有放棄讓營運進一步數碼化。這些主題可長期發展,帶來長遠盈利動力。
動力未見清晰 取態審慎
一些投資者鍾情增長股,一些則心儀價值股。最終投資者看好他們熟悉的股票,如蘋果、微軟、Netflix等。市場效率不高,讓投資者沉迷單純從基本因素出發爭論股價。近年來,市場流通的蘋果股票數量實際上有所減少,其他受歡迎的美股也是如此,但股票背後追逐的資金卻有所增加。因此,動力非常重要,估值溢價對這類公司有著長遠意義。當溢價下跌,股票便似乎更有價值。以蘋果、Adobe、PayPal、Salesforce等股票為例,目前估計的12個月市盈率低於,或接近2020年2月份水平,期間,這些公司仍有盈利增長。
在我們獲得完整第二季業績,通脹或歐洲能源形勢的宏觀消息惡化時,我可能需要採取不同及更為審慎的觀點。歐洲央行把利率由-0.5%直接上調至0後發表言論,形容歐元區前景堪憂。但市場知道,各大央行無法大舉加息,因此利率預期已經見頂。這有助股票重新平衡,信貸開始帶來正回報。另一方面,一些表現造好的股票行業亦有類似表現,跟隨盈利周期急升,如增長放緩,升勢將難以維持。如能源股能夠維持表現,而廣泛工業和材料行業的盈利減少風險增加,情況將令我驚訝。
7月份氣氣熾熱,市場似乎不想再追逐熊市。債券在歐洲央行公佈決定後上行,原因為美國的數據轉弱,已反映了經濟走向。我們相信周期性的放緩可期,而達成經濟穩步回落的信心增加。資產類別下跌15%、20%、25%後,我們可能已接近見底。這種升勢可能並非由宏觀前景好轉支持,但資金將跟隨市況不會進一步惡化的觀點!
免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