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欺詐警告(於2023年4月更新)。如要了解更多資料及如何保障自己,請按

後疫情時代:重識城鎮的十件「法寶」


疫情重新定義了都市生活。達格瑪·哈斯為柏林洪堡大學景觀生態學教授,並因對城鎮化和氣候變化之研究榮獲安盛研究基金獎。在為 The Conversation 撰寫的一篇文章中,哈斯教授就與城鎮居住區生態系統互動的新方式,提供了城鎮研究學者對 10 個關鍵問題的思考。詳情請閱讀下文。本文與安盛研究基金合作撰寫,於2021年7月發表在The Conversation

過去一年半有餘的時間,全球新型冠狀病毒疫情(SARS-CoV-2)使世界陷於封鎖狀態。中小學校、大專院校、咖啡廳和餐館、文化機構和商店在 2020 年和 2021 年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保持關閉。在世界許多地方,旅行變得困難,有時甚至完全停滯。隨著限制部分解除,航班數量正在回升,但仍顯著低於正常水平。即使距離疫情爆發已有 18 個月,生活本身似乎仍然相對停滯。

強制保持社交距離和行動限制已深刻改變了我們的行為方式,特別是對於全球城鎮居民。與此同時,城市綠地讓城市居民可以呼吸新鮮空氣,彌補無法度假和旅行之缺。隨著汽車出行減少,動植物群甚至(暫時)出人意料地回到了都市之中

城鎮學者之思考

過去一年,城鎮學者——無論是規劃師、生態學家、社會地理學家還是風險研究人員——皆有機會反思以下問題:

  • 城鎮化的過程、形式、密度和程度,及其給城市內部和周邊生態系統帶來的損失或再生。
  • 城鎮中用於休閒娛樂、公共衛生和應急避難之綠色空間的範圍和可達性。
  • 自然和人類如何共居以及我們可以如何預防未來的人畜共通傳染病。
  • 基於科學之事實、專業知識和社群媒體在塑造關於城鎮及其物質和非物質公共話語方面之作用。

這裡的 10 個假設——筆者稱之為「法寶」,以強調它們是機會——可作為反思上述問題的指南。

共居距離,而非社交距離

人類和自然應該在相互尊重之基礎上尋求一種新的共居距離。疫情期間,我們瞭解到,保持社交距離就是出於保護彼此而維持交往距離。這是一個很好且成功的策略,但我們卻只將它用於了人類社會。依據同一健康倡議的觀點,我們應該將保持距離之理念的應用範圍擴展到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這將有助保護生態系統,維繫其健康,從而保護我們自己的健康。

相互尊重意味著保持距離,因為人類和動物的活動領域有所重疊,彼此之間要有互動,但並非在大多數情況下,亦非無處不在。保持共居距離意味著共用土地,滿足共同需求,以及為個體利益和需求留出富餘土地。


鼓勵自然與人類在城鎮共居

多元化的城鎮必須如此。它們要求尊重所有人類和非人類生物。在一個超多元化城鎮,空間是必需的。這是我們作為人類所學到的——Setha Low 的「空間和多元性」是一篇論及此題的重要文章 ——並且對於與我們共享地球的其他生物亦是如此。

在城鎮中,我們已有極好的形式來實現不同密度的人與自然之共居,例如花園、城市公園、動物園、棕地和自然保護區皆是允許共居或保持距離之空間。

同時保障城市居民和大自然之權利

疫情清楚地揭示了我們對人類(社會)和自然(生態系統)的雙重標準。我們必須摒棄雙標,努力確保二者之權利。我們亦必須投入所需之時間和精力來探索什麼是自然權利,不僅在建立保護區和國家公園,更在日常共居方面。

城鎮可以展示人們如何減少土地、物料和食物之消耗

更健康、更快樂,同時對自然之要求更少,這對我們讓更多核心棲息地保持完好無損至關重要。數十年來,城鎮生態學家一直在研究核心棲息地和緩衝區。我們擁有理論知識,但卻無視該等理論,而奉行無休止的經濟成長和愈來愈高的人均居住面積等錯誤觀念。

但還有希望:在紐約等城市,土地價格飆升,人均居住空間急劇下降。在人口如此密集之都市區,我們能否找到保留一方自然空間的方法?畢竟,所有生物都需要空間——人類需要空間居住,動物需要空間狩獵和築巢。相當數量的不受干擾的生態系統將是保持生活品質和減少未來流行病爆發幾率的最佳策略。

Covid-19疫情之教訓

重新思考獲取基本資源、財富和教育之能力至關重要。城鎮社會可提高全體居民的健康水準,有助居民擺脫貧困。這反過來將降低人群對流行病的易感性,並根除社會中導致生產過剩、食物浪費、營養不良和肥胖以及極端城鎮化的不平等現象。這裏,Setha Low的三維概念非常重要。


依發生之事推理,從事實證據得出結論

在疫情期間和後疫情時代,我們有必要提出問題,從而激發更深入的研究。在類似的時代,我們的前人是如何做的?從見證過去大流行之城市的形態中,我們可以瞭解到什麽?城市歷史、城市法規和規劃文獻可以告訴我們關於大流行的早期解決方案嗎?什麼有效,什麼無效?是否有臨界點?是否有返回點?

Make evidence the base of policy advice and decisions

綠色城市,包括綠色屋頂、屋頂花園和「植物墻」,或是人類定居地球的一種節省空間的永續方式。但除非進行明智的全面開發,否則它們並不足以彌補全球生態系統之損失,例如巴西因大豆,東南亞因棕櫚油而被大量砍伐的熱帶雨林。全球和本地層面所受影響並不相稱,收益和負擔對環球城鄉人口之影響亦不類似或平等(哈斯,2020 年)。

社群媒體數據可提高建設城鎮社會生態系統之意識

公民科學家收集並透過社群媒體分享的數據可提供豐富的資料(Ilieva and McPhearson,2014)。有哪些新的植物和昆蟲來了?哪裏的動物行為異常?什麼物種消失了?地方政府可獲得之幾乎實時的直接信息輸入,可在公民與機構之間以及公民與周圍自然之間建立更有意義的聯繫。這將為城鎮生態系統之管理及其為城鎮居民和其他生物提供的重要服務帶來新的協同效應。


使用特徵來擴展對環境變化之理解

透過與降溫和新鮮空氣等與生態系統服務的直接關係,易於理解的特徵可成為認識自然的切入點。為此,我們必須瞭解城鎮社會的各種特徵,包括文化背景、交通出行、性別、年齡、教育水平、資訊獲取、購買力和政治影響力。所有該等因素皆會影響個人和群體的需求、偏好和價值觀,以及每個人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解釋方式。

大規模監測需要結合對響應機制及其對生態系統功能之影響的深入瞭解。只有將所有因素都考慮在內,我們才能創建更具包容性的城鎮系統,為人類和生物多樣性帶來多重利益。

將城鎮理解為各層面上的複雜系統

城鎮是一個包含大大小小之單元的複雜系統。當中包括:

  • 個體:個人看法、行為和行動性;
  • 當地:社區綠化舉措、都市園林、自然管理;
  • 街區:環境正義,公共綠地供應;
  • 城鎮:半城镇化和城鎮參與城市遠端耦合和遠端連接、提倡會破壞自然之政策的政客和政黨、為自然無序開發融資的投資者。

這十件「法寶」綜合起來可指導我們反思我們所生活的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它們尤其有助我們瞭解城鎮化的形式、密度和範圍如何與各層面生態系統相互作用,從而促成積極或消極之變化。我們很少考慮反饋循環,我們經常忽視認知差距,經常遵循線性思維,儘管我們知道得更多,而且必須做得更好。

相關文章

固定收益

短期觀點如何改善長期前景

年度展望

投資策略展望——風險與回報平衡之變

年度展望

展望 2025 年:重點和投資影響

    免責聲明

    本網站由已獲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 (以下簡稱「證監會」) 發牌的安盛投資管理亞洲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盛投資香港」)發布,內容僅供一般傳閱及資料參考之用。按照任何適用的法律或法規,本網站並不構成與金融工具交易相關的投資研究或財務分析,也不構成安盛投資管理公司或其關聯公司作出買賣任何投資、產品或服務或進行任何相關交易的要約,並不應被視為招攬或投資、法律、稅務或任何其他建議、投資策略建議或買賣證券的個人化建議。本網站的編寫沒有考慮任何特定人士的具體情況、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投資知識或特殊需要,亦有可能會隨時更改而恕不另行通知。要約僅會按照相關發行文件中所披露的資料作出。如果閣下不肯定本網站所載任何資訊的含義,請諮詢獨立財務顧問或其他專業顧問。

    由於本網站內容經過簡化,所載內容並不完整並屬於意見;文中的估計和預測具主觀性,如有更改,恕不另行通知,此等意見、估計及預測亦不保證會成真。實際營運結果及成果或存在重大差異。本網站內的資料、數字、聲明、分析、預測和其他資料乃根據我們在建立本網站時的知識狀態提供。本文所載的資訊從相信屬可靠之來源獲得。安盛投資香港有理由相信該等資訊為準確、完整及最新。在法律允許的最大範圍內,安盛投資香港、其關聯公司、董事、高級人員或僱員對第三方所提供的數據(包括該等數據的準確性)概不承擔任何責任。本文件並未載有足以支持作出投資決策的資訊。所提及的公司資料(如有)只供說明之用,並且不應被視作為投資建議或招攬。

    所有投資均涉及風險,包括損失資本。投資價值以及收益可升可跌,過往表現並不保證未來回報,投資者或會無法收回最初的投資金額。投資者不應僅根據本資料作出任何投資決定。 

    本網站列出的某些服務或不適用於零售投資者。

    本網站未經證監會審閱。© 2024年安盛投資管理公司。版權所有。